中国首例“试管婴儿”郑萌珠,被质疑活不过40岁,如今怎样了?

发布时间:2024-06-26 13:49 访问量:

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,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,请知悉。

现如今,“结婚生子”成了一个“想不想”,而不是“能不能”的问题

尤其是女性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,掌握了非常大的主动权,这样的现象在网络上称为“女性的觉醒”!

但你知道这样的底气是怎么来的吗?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,很多女性在婆家看来,最大的任务就是传宗接代,更不要说对于一些不孕不育的家庭了,“不能生孩子”简直是对他们致命的打击!

然而“试管婴儿”技术的出现,让很多家庭有了生育的希望,直到1988年,我国终于诞生了第一个试管婴儿,如今怎么样了?

一、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希望

在过去的岁月里,生育一直是女性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,女性如果无法生育,往往会遭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。

郑桂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!

她在婚后多年无法怀孕,面对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和家庭的压力,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。

但她没有放弃,依旧在尝试各种方法,从正规医院的治疗到民间偏方,甚至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拜访各路神佛,但始终未能如愿。

就在她几乎绝望之际,一则偶然的报道,她听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有一种叫做“体外受精”的技术,也就是“试管婴儿”,能够解决不孕不育的问题。

但在当时,这项技术刚引入中国不久,并且在全国范围内,还没有成功案例。

但郑桂珍决定赌一把,对她来说,这也许就是“最后的希望”

二、试管婴儿技术的诞生与成功

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张丽珠教授,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权威人物,她在国外深造后回国,致力于推动中国妇产医学的发展。

其实说起来,张丽珠教授学医也是阴差阳错下促成的。

1921年,张丽珠出生于一个强调教育重要性和性别平等的家庭。

她从小被灌输“男女平等”的教育理念,这让她想成了一种男人能做的,女子也可以做的观念。

19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,尤其是1932年淞沪抗战时期的空战激发了张丽珠的“航空救国”热情。

并且在1937年夏季,张丽珠经过努力,如愿被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录取。

在这段时间里,她既活跃参与体育活动,也对未来充满期待。

然而,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。

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,战争对教育的影响迅速显现,中央大学不得不迁往内地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她的学业和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。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,张丽珠未能按计划前往中央大学报到,而是选择了在暨南大学借读物理一学期,随后转至圣约翰大学攻读医学。

张丽珠在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之后,赴美留学继续深造。

其实当时张丽珠在国外已经有了一份非常可观的工作,但是1951年,她坚定地选择回国,为国内的医学做贡献。

实际上,当年,“试管婴儿”的消息传入国内的时候,其实张丽珠并没有打算深入研究。但国内的万千不孕不育家庭听闻此消息后,仿佛抓住了“救命的稻草”,纷纷给张教授写信。

“不能生孩子真的很痛苦,我每天跟疯了一样,我的家庭也快要破碎了。”

“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家中,不敢出门,不敢见人,我感觉这个世界都要责怪我,可我也很痛苦。”

这些信件中,患者们倾诉了不育带来的痛苦和绝望,使她意识到:不育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

于是,在1984年,张丽珠教授和她的团队开始研究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。

在那个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,张丽珠和她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,她们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经费,只能“摸着石头过河”

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张丽珠依旧坚持不懈,经过12次失败后,终于在1987年成功帮助郑桂珍受孕

三、“试管婴儿”郑萌珠的诞生与成长

1988年3月,郑桂珍成功诞下一名女婴,这名女婴被取名为郑萌珠,寓意着“萌芽与开始”

郑萌珠不仅是郑桂珍一家希望的萌芽与开始,更预示着中国试管婴儿技术发展的萌芽与开始。

作为中国首例试管婴儿,郑萌珠从一出生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。

然而这项技术的成功,反而让社会各界投来了质疑的“目光”!

“这样生出来的孩子,会不会有什么缺陷?会不会有什么疾病?”

“虽然这项技术成功了,但这孩子能长大吗?会不会连40岁都活不到?”

面对这些质疑,没人能够拿出足够多的证明。

但郑萌珠的健康成长经历,无疑是对这些偏见的有力反驳。

她不仅在慢慢健康长大,还立志成为一名医生,追随张丽珠教授的步伐,去拯救更多的家庭。

四、“试管婴儿”的传言一一击破

郑桂珍和张丽珠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典范,也是科技进步的缩影。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,改变了自己命运的同时,也给万千不孕不育家庭带去了希望

尤其是郑萌珠的健康成长,到后来参加工作,给了社会偏见一记强有力的回击!

可此时依旧有些目光,在盯着这名“国内首例”试管婴儿,总想发现一些缺陷或者不足,然后做点文章。

但每天都在长大的郑萌珠,没有给他们机会,从上学到成人,再到参加工作,最后遇上自己的爱人,都与正常人无异。

尤其是后来郑萌珠怀孕的消息,再次成为热门!

在2018年,郑萌珠成功怀孕,并在2019年顺利生下了一名男婴。这名男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“试管婴儿二代宝宝”,标志着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又一次突破。

但张丽珠教授已经与世长辞,未能亲眼见证这一时刻,但她的努力和贡献永远铭刻在中国医学史上。

五、现代社会的观念转变

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转变,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再硬性去生孩子,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实现和事业发展中。

她们不再仅仅是家庭的附属品,而是独立的个体,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最初出现这种观念的时候,出发点确实是好的,鼓励女性也要独立,有自己的事业,女人也可以走向职场。

但后续的发展,让这种观念变的极端扭曲起来,导致很多女性“稀里糊涂”的开始坚持:

我想生就生,我不想生就不生,别把我当“生育机器”!

虽然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志很厉害,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育不再重要!相反,生育很重要!

试想一下,如果人人都不想生小孩了,那么国家的老龄化现象必将加剧;另外国家的新鲜血液少了,未来还怎么发展?

如果大家都想着年轻努力工作攒了足够的钱,然后去敬老院,那么谁来照顾你?谁来为你负责?所以并不要因为一时逞英雄而酿错!

科技的发展为那些希望生育,但面临困难的家庭提供了新的希望。

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不仅解决了许多家庭的难题,也为社会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也应该反思:我们是否足够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?

是否能够在科技进步的同时,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?

只有在这样的反思中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科技与人文的关系,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

参考资料:
39健康网《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,被专家断言活不过40岁,如今怎么样了?》2024.1.31